7月份,我国继续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纺织、棉花企业资金依旧紧张。业内期盼已久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上调”政策终于确定,人民币升值速度也有所放缓,但纺织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短时间难以改观。棉花企业贷款回笼压力不断增加,促销力度加大,但纺织企业消化能力有限,棉花行情下跌速度加快。 一、CPI增幅稳步下调,人民币升值速度减缓 7月份,中国市场的宏观经济面延续上月走势,PPI持续高企,CPI增幅回落,但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有所减缓,国家继续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7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创1996年以来新高,涨幅连续12个月扩大。由于此次PPI的持续上涨主要源于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因此会直接增加企业成本,从而导致经营困难。 与PPI的上涨相反,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3%,连续第三个月回落,同时也创下去年10月以来新低。尽管CPI涨幅出现为较明显的回落,但是受资源、劳动力等涨价因素的制约,未来CPI回落空间较为有限,预计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稳定。 7月份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明显放缓,其中7月31日1美元对人民币6.8388,较6月30日的6.8591,提升0.0203,升值速度0.3%,较6月份的1.1%下降0.8个百分点。 二、出口退税上调政策确定,纺织品服装出口好转 业内期盼已久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上调政策终于出台。7月3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从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其中包括棉纱和棉机织物。虽然2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率对于成本大幅上涨的纺织企业来说尚不满足,但此举表明了国家对纺织出口企业的关注和扶持,对缓解企业成本压力、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增强企业信心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政策的作用有一个传导过程,所起的作用也有限,纺织企业要摆脱目前困境获得发展,仍然要依靠自身的努力。 7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摆脱了一年来的低迷局面,出口额明显增加。据新统计海关数据,7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约186.84亿美元,较6月大幅增加31.95亿美元,增幅20.62%,较去年同期增加13.17亿美元,同比增幅7.58%。 三、棉花工业库存继续下降,进口棉使用比重增加 据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信息采集网络对规模总量1136万锭的棉纺织企业调查显示:7月份,在成本核算、拉闸限电等因素影响下,部分企业开机率进一步降低,用棉量持续减少。被调查企业平均棉花库存由6月底的37.63天减少至7月底的35.63天,折合棉花工业库存量由121万吨降低至114万吨。 另外,尽管出疆棉移库补贴、加大车皮调运力度等政策有利于加快新疆棉销售,但目前尚未给疆棉销售带来预期的效果。在被调查企业中,使用新疆棉占总用棉的比重略有下滑,由6月的40.15%减少至7月的39.5%。与此相反,纺织企业使用进口棉比重却由6月底的24.43%增加至7月底的25.63%。目前大部分纺织企业购棉准则,首先仍然是价格,而新疆棉的原码单结算使其相对进口棉失去优势。 四、现货市场行情低迷,棉花价格跌势加剧 7月份,国内棉花现货市场实际成交清淡,价格继续弱势下滑,并且由于还贷压力不断加大,月中旬后跌势明显。 7月份,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级)月均价为13769元/吨,较上月跌90元,较去年同期跌415元; CC Index229级14281元/吨,较上月跌145元,较去年同期跌424元。CC Index527级为12681元/吨,较上月跌27元,较去年同期跌120元。等级越高跌幅越大,高弱低强的特征较为明显。 分地区看,广东省实际成交价跌幅最大,各等级跌幅均在200元/吨以上,但该省价格仍为全国最高;新疆、江苏、浙江跌幅次之,大部分等级跌幅在100-200元/吨之间;冀鲁豫相对较为平缓,除1-2级跌幅过百外,其他等级下跌均不超过100元/吨。 7月份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下跌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新疆棉出疆补贴政策落实。7月新疆棉费用补贴政策出台,同时又加大了新疆棉的调运力度,从 7 月 10 日起至 8 月底,每天车皮数量从160个增加至270 个,即每天将有约 1.2 万吨左右的新疆棉进入内地市场,对内地棉的销售形成一定冲击。 2、农发行贷款双结零压力加大。随着年度末期的临近,棉花企业还贷压力进一步加大。由于棉花行情的持续低迷,为保证新年度棉花收购的顺利进行,棉花企业加快了促销力度,导致棉价下跌速度加快。 3、资金压力依旧。7月资金问题仍是制约棉花、纺织企业购销双方的重要因素。调查获悉,随着电价及其他能源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棉纱销售资金回笼难等问题日益突出,纺织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加剧,一些以往经营状况不错的大型纺织企业资金链也出现问题,只能赊购棉花。 4、限电压力影响生产。7月份为用电高峰,对部分纺织企业采取限电措施,纺织企业除避开高峰期生产外,也缩减了生产时间。另外,为保证奥运期间的环境质量,部分纺织企业也采取了停产等限制措施,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五、电子撮合放量减仓,走势低迷 7月份,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电子撮合共成交27.13万吨,较6月增加6.8万吨,增幅33.5%。累计订货5.47万吨,大幅缩减2.9万吨, 当月撮合成交行情体现以下特点:一是高开低走,除MA0901外其他所有MA合同收于14000以下,多数合同月均跌幅超过500元,其中主力MA0808月均价13856元/吨,跌539元;二是近月MA0807、MA0808、MA0809三支合同继续呈现胶着状态,收市行情集中在13706-13738元/吨;三是合约近弱远强的特点依旧保持;四是订货缩减明显, 55.4%成交为转让交易,订货量降至本年度最低;五是现货市场的低迷及用棉企业资金不足,致使市场难以出现有力的采购。 六、国际市场区间震荡,方向不明朗 7月份,受外界多重因素影响,美国纽约棉花期、现货呈现波浪形走势,涨跌互现,整体均价下滑。其中ICE近期10月合约均价70.76美分/磅,较6月下跌3.59美分,12月合约均价73.67美分/磅,较6月下跌4.35美分。 7月国际现货也涨跌互现,均价波动不大。其中Cotlook A指数月均价77.29美分/磅,较6月上涨0.25美分,1%关税下折人民币13449元/吨,滑准税下折人民币13856元/吨(滑准税率4.1%),前者低于同期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20元,后者高于国内87元。同期进口棉花价格指数FC Index M(相当于328级)为78.33美分/磅,跌0.12美分,1%关税下折人民币13627元/吨,滑准税下折人民币13960元/吨(滑准税率3.5%),前者低于中国棉花价格指数142元,后者高于国内191元,进口棉价格优势继续弱化。 进口棉数量却保持基本稳定。据海关统计, 7月我国进口棉花21.3万吨,较6月增加0.2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59万吨。 七、市场展望:年度即将结束,影响因素增多 8月初,央行同意调增2008年度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主要用于扶持中小企业,以缓解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有关人士认为此举显示出央行今年以来坚持贯彻实施的从紧货币政策开始出现微调,对纺织企业来说,资金难题能否得到缓解还要有待观察。 8月是本年度最后一个月,从目前情况看,国内棉花市场整体上仍处于低迷格局。新年度的棉花行情,将取决于棉花产量的变化、纺织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 (中国棉花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