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9月3日讯 “中国制造”已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由1993年的3.5%上升为2006年的14%,中国因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造大国。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8月30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2008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有10家企业达到世界企业500强标准,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的差距有所缩小,但这种差距仍然全面而显著。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对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来说,制造业的现代化更是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乎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命运。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和严峻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系统总结一下: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在哪里?“中国制造”如何跃升为“中国创造”?
国内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与对外开放、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结合,创造了“中国制造”的世界奇迹,也带来了“中国制造”的成长烦恼。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的最新调查研究显示,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相比,中国的制造业还存在许多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数据上,也体现在深层体制、机制上。
规模与效益:差距明显
中国企联的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名列第二,但企业规模不大,主要以量取胜。
一个明显的例证是,名列2008中国制造业500强第1名的宝钢集团公司,与2008世界企业500强中制造业第1名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相比,前者2007年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仅为后者的10.69%、20.66%。
如果将中国制造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行业领先者的营业收入进行比较,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这种差距:在饮料行业,娃哈哈集团的营业收入是可口可乐公司的13.53%;在计算机、办公设备领域,联想集团的营业收入是美国惠普公司的16.10%。
由此可见,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传统行业,也存在于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制造业之中。
更严重的差距体现在效益上。若以人均收入和人均利润来衡量劳动生产率,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普遍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2008世界企业500强人均收入为43.7万美元,而2008中国企业500强人均收入仅为12万美元。世界企业500强的人均收入、人均利润则分别是中国企业500强的3.6倍和3.8倍。
以制造业领域里的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与航空航天国防行业为例,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上述3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分别是世界企业500强的27.8%、11.4%和11.1%。
同样是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利润水平是日本丰田公司的9.5%,联想的利润水平是美国惠普公司的4.1%,娃哈哈集团的利润水平是可口可乐公司的6.8%。
当我们把视线离开这些领军企业,转而投向中国广大的中小规模制造企业时,会发现效益差距的问题显然还要严重得多。 结构与消耗:亟待改善
规模和效益背后,是深层次的结构问题。
中国企联的调查表明,在中国制造业企业中,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按照营业收入分别排出中国企业500强和世界企业500强的前15大行业,进入前15大行业的中国企业500强的制造业领域为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计算机及零部件制造业、航空航天国防、家用电器及零配件制造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入15大行业的世界企业500强的制造业领域为汽车和零部件、电子电器设备、制药、航天与防务、计算机和办公设备。
若分别考察企业数量、营业收入比重数值,从主要行业的情况看,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仍以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而世界企业500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
调查还发现,虽然中国制造业近年来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在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高增长的浪潮冲击下,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比较缓慢,有时甚至出现逆转的倾向。
这种缓慢的表现之一是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不到30%,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5%以上,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和德国的46.6%。
装备制造业是各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一般被认为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
由于装备制造业的落后,近些年我国进口的各种基础设备价值大致占中国进口总值的一半,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中国全部光纤制造设备、90%的发电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设备都来自进口,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也来自进口。
产业结构的落后还带来了高能耗与严重的污染问题。
制造业是消耗资源的大户和污染环境的主要产业。我国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
中国企联的研究表明,汽车、钢铁、机械等制造业和房地产、煤炭、电力等制造业前向、后向产业的高速发展,既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的重要标志,也使得中国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现象更为严重。
以能耗大户钢铁工业为例,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所用铁矿石已有一半以上来自进口,全球新增铁矿石产量90%以上用于我国消费。钢铁企业已成为许多地方的主要污染源,并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浪费速度。
创新和品牌:严重缺失
为了解决规模与效益、结构与消耗的问题,实施创新和品牌战略是必然选择,但这恰恰是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一大软肋。
我国制造业在技术方面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依靠加工组装谋求增长,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能力差,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中国企联的研究显示,我国制造业技术一半以上来自进口,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指标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
我国工业产品新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援性技术,而我国每年的发明专利数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是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令人尴尬的是,我国是家用电脑的生产大国和销售大国,但我国生产的每台计算机,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完全要靠进口,绝大多数利润被掌握专利技术的跨国公司拿走。比如,联想控股有限公司2007年的收入利润率只有1.5%。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都作为专利费落入国外专利持有者囊中。
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中国企联的调查,我国制造业500强的研发费用一直在稳步上升,且其占销售收入比重要高于中国企业500强和国家的总体水平,但仍然小于国际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3%至5%的门槛值。
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重要秘诀,就是实现了以成本为中心的低成本竞争战略,但由于现阶段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利润率低下,难有足够资金投入研发,以至于在某些行业和企业陷入了低成本竞争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的恶性循环。
另一个问题是优质品牌资源的缺失。中国企联调查发现,优质品牌资源缺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产品升级换代与走向国际市场。
在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填报境外收入所占比例的204家企业中,超过30%的只有53家,而且占相当比例的是外资企业。一些知名制造业企业,如宝钢集团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海外收入都没有超过总收入的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