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在社会生活中是人类文明和时代思潮的反映,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丝绸则以其舒适保健的穿着性能、飘逸悬垂的外观以及光滑柔软的手感,得到世人的青睐,被誉为“纤维皇后”,是中国纺织历史的骄傲,是我国服装历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早在5000年前,中国人就已成功地驯化了野生的桑蚕,利用它所吐的丝织造丝绸织物。著名学者博士韦(Camille Beauvais)在1837年为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的《有关养蚕业的汉文文献》所写的导论中指出:“无论养蚕学家们或学者们对本作品的看法如何,我认为它将永远是汉人在养蚕具体实践方面,比任何民族都要高明的铁证,也是他们所取得的惊人成绩的见证。”法国蚕丝业史学者Ernest Pariset也在其1862和1865年分上下部出版的巨著“Histoire de la Soie”中,从历史学及天然蚕桑的分布等角度对蚕丝业的起源进行分析研究,逐一否认蚕丝业在与中国有着同样悠久文明历史的埃及、印度、古希腊等国起源的可能性,得出中国是世界蚕丝业起源地的结论。 根据我国丝绸遗存的分布地区来看,蚕桑丝绸生产早已普及到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并形成了一些地方丝绸名产。当时丝绸生产的重心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魏晋之后,北方受战乱困扰,南方经济相对稳步发展,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长江中下游特别江南一带的丝绸生产在安史之乱后发展很快,到唐后期基本形成了黄河下游地区、四川巴蜀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三足鼎立的局面。到宋室南迁,南方更加成为丝绸生产的重心,尤其是江南一带逐渐形成了很多以丝绸为主业的专业城镇,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丝绸专业市场。元代起,棉花种植开始在全国各地普及,丝绸生产区域进一步集中到江南一带。至此蚕桑丝绸生产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 丝绸服装一直是高贵,典雅的代表。 在日本,丝绸和服是最高贵的服装;在西方,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归来向教堂敬献的圣物以丝绸来包裹;里根总统访华期间,第一夫人南希身穿中国旗袍出席答谢酒宴。 丝绸服装不仅质地高贵,并且还是友谊的代表。汉代古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褰向西域各国国王奉上的礼物是丝绸。丝绸在当时与黄金等价,被誉为纤维皇后,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穿戴。对于当时还只有羊皮和麻布的西方人来说,神奇的丝绸惊动了世界!从此之后,丝绸产品通过这条著名的中西文化交流之路开始流传到西方。 丝绸的贵重及其他的良好性能与它的成分有直接的关系。丝绸的成分:蚕丝(包括桑蚕丝、柞蚕丝、木薯蚕丝等)是由蚕体内的绢丝线分泌出的液体凝固而成的,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它含有丝氨酸、赖氨酸、天门氨酸等18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的分子结构上大多含有亲水性的基团,而且蚕丝纤维本身呈多孔性结构,因此蚕丝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吸收汗水)和放湿性(向外排汗),穿在身上有一种滑爽的感觉,与皮肤接触时感觉柔软舒适,无异物感,所以被誉为人的“第二皮肤”。 中国的丝绸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印度、巴西、越南等国有少量蚕丝生产。中国丝绸的主要产地分布在浙江、江苏、四川、重庆、辽宁(柞蚕丝绸)、山东和安徽等地。如今,丝绸服装仍然是世界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高科技进入生产领域,古老的丝绸文化焕发出更加炫丽的光彩。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2005年乃至“十一五”期间,我国茧丝绸行业将着重大力推进行业科技进步,以科兴贸,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充分发挥行业生态效应优势,推动行业综合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行业循环发展:健全市场调控体系,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促进茧丝绸全行业持续稳定发展,努力使我国逐步成为世界“丝绸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