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新民公司50岁生日。市委书记徐明昨天专门给他们发去了贺信。
做百年企业,是所有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企望。新民之星光耀50年,这是很不容易的。正如徐明在贺信中所说,新民的稳步成长,靠的是一代代新民人的艰苦创业、创新进取的精神基石,诚信经营、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新民的成功,也说明了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由此视之,五十离一半尚远。“草根”不是百年企业的模样,上市以后也是风云跌宕。新民面前的路更行更远,锻造百年企业的重重考验总在前面。正如徐明所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发出星的光芒,就要有玉的坚韧,而艰难与考验就是琢玉器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蔓延,中央刚刚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大政方针已明,又一个优胜劣汰摆在新民面前,又一个多重机遇也摆在新民面前。新民的下一个50年任重道远,责无旁贷。徐明也由衷祝愿新民在下一个50年走得更加稳健,发展更加从容,成为百年企业巨人。同时也祝愿吴江有更多的“新民”出现,有更多的百年企业在吴江的土地上成长壮大。
新民不老,吴江所有的企业不老———这是最好的生日贺词。(少炽)
今天是新民人期盼的日子。从1958年的纺织小厂到今天的上市公司,新民迎来了自己的五十华诞。昨天,市委书记徐明专门给新民发去了贺信,祝贺新民走过“创新进取,继往开来”的50年岁月。
1958年12月12日,盛泽镇13个丝织合作社和4家手工业单位公私合营,组建了当时的“地方国营新民丝织厂”。建厂时只有人力手拉织机142台、脚踏织机468台,全厂固定资产只有9.27万元,一年的产值244.19万元,利税8.11万元。50年后的今天,当时地地道道的“草根”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化纤、织造为主业,印染、服装、贸易等多元发展的综合性上市公司,到2007年底总资产超过10.3亿元,年营业额13亿元,利润8300万元,上交税费5600万元。从新民丝织到新民科技,新民已经跻身国家大型丝绸骨干企业行列,4次进入全国丝绸纺织业竞争力十强企业,成为全国首家“真丝及仿丝绸产品开发基地”,去年4月17日在深交所成功上市,2007年入围全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列第82位。
“新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是吴江传统丝绸纺织产业顺应时代需要、一次成功转型升级的缩影,是吴江草根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缩影,是吴江人艰苦勤俭、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缩影。”
市委书记徐明在贺信中肯定了新民在吴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给了新民高度评价和鼓励。
新民,曾经是盛泽丝织行业“五新”(新生、新华、新联、新民、新达)骨干企业之一。一路风雨走来,新民为何能够在今天还如此光耀呢?
新民成长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
风雨50年,新民的发展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当面临重重困难的时候,当经受严峻挑战的时候,新民人矢志不渝地坚守“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一次次渡过难关。建厂初期面临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新民曾送210名职工到乡下“避难”,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一度停产,上个世纪90年代全行业亏损期间面临破产,但“草根”出生的新民人凭着艰苦创业精神,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一次又一次走出困境。
1999年,新民又面临企业改制的阵痛,以柳维特为首的新民人一如既往用艰苦创业来迎接挑战。从国有集体企业转为民营企业,从民营企业上升为上市公司,新民凭着艰苦创业的一股韧劲,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谱写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华丽篇章。
科技创新铺就闪光的“新民之路”
创业初期, “草根”小厂能在国有大企业的夹缝中找到生存、发展之道,新民凭的就是科技创新精神。1964年,全县第一台K611织机在新民厂安装成功。1965年9月,新民建成全镇第一个32台机器的全铁织机车间。改革开放以后,新民抓住机遇,依靠自我积累,开始了著称于吴江丝绸界的“三轮技改”,先后兴建了力织车间、准备车间,引进日本喷水、喷气织机和意大利剑杆织机,对国外技术和先进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实现了传统丝绸业的高速高效化,科技创新始终走在同类企业的前列。1985年,新民建起全县第一个、全国第三个喷水车间,喷水织机共128台,柳维特就是当年的第一任车间主任。1992年,全国第一家生产高档仿真丝面料的进口喷气织机车间在新民投产。“木改铁、素改花、有梭改无梭”是新民人对三轮技术改造的经典总结,也让新民在产业提升的过程中独领风骚,跻身全国大型企业行列。
新世纪以来,新民的科技团队经过长期探索,攻克了高档真丝绸浸泡工艺的关键技术,提高了真丝绸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垄断了多个细分市场产品的市场并主导定价权,公司每年都有项目列入省级“火炬计划”、国家级“星火计划”。正是凭着强大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新民科技”在纺织业板块中脱颖而出成功上市。
科学管理创造“新民模式”成就上市之旅
新民长期坚持“多品种、小批量、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在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快速开发并生产各种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产品出口到欧美和日本等高端市场,在丝绸领域积累了多项专有技术,与许多国内外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多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1999年成功改制后,董事长柳维特精心布局营造公司的产业链,在织造的“前道”增添了化纤纺丝项目,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13条362位纺丝生产线,这些化纤复合丝中不少是自己开发生产的新产品,可以及时供给公司内的各个织造厂生产出最新的织物。在织造的“后道”设置了印染、服装、纺织助剂、贸易等行业,目前新民拥有全市纺织行业最长的产业链,不但有利于各个产业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独特优势,实现核心技术的保密,化解原料价格波动风险,这种“模式”是新民在行业内始终保持领先的成功法宝。
以人为本的“新民文化”奠定百年基业
50年中,新民创造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厂初期,新民的职工都是附近的街道居民,文化技术水平低下,高中生都很少。吴伯衡是首批员工,66岁了,仍然受聘新民科技二分厂厂长助理,他说,当年工人有70多岁的,也有十几岁的,有的是父女、母子同在一个工作台上,有的人是一家人、一辈子都在新民厂,以人为本的“新民文化”让新民充满人性化的光芒,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
改制以后,新民花大力气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注意从工人中、从生产一线上去培养管理人才,选送公司中高层领导去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进行高级研修,形成高层研修、中层管理培训、员工岗位技能培训的整体素质提升机制。目前,新民的管理团队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两位硕士研究生学历。拥有工程技术人员300余人,在全厂员工中所占的比例达17.5%。柳维特1973年高中毕业进厂,做过挡车工、保全工,是公司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现在已是苏州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333”跨世纪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既是一个业务型领导,又是一个学者型的企业家。
从第一任厂长仲绍裘到钮祥官、毕玉明,从第一任党组织领导张正昌到徐克慎、蔡雪熊,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企业改制到现在的上市公司,新民的管理层始终团结在一起,成为新民迈向百年企业的坚强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