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搜布首页 > 行情资讯 > 新产品 > 正文
活的染料 能否让传统产业新生
http://www.soubu.cn 2009年03月30日13:28 中国纺织网

在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刚刚捧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荧光分子传感器,看起来只是实验室里普通的一瓶瓶试剂;而主持这项研究的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旭红说,瓶子里的液滴是一个个智慧的生命体,它们懂得在何时、何地发光,被称为活的染料。这种聪明的染料,可能帮助染料业这一传统产业获得新生。

任何一个所谓的夕阳产业,都可能孕育出一个新的朝阳产业,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始终具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长期以来,产业与研究的脱节,使得国内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失去自我进化能力,但愿活的染料不会成为我们一些产业进化链条断裂的又一个牺牲品。

看家本领——潜伏发报

这恐怕是世界上埋藏最深的谍报员:人类哪怕凭借第六感,也无法感知它的存在,更难查清其底细。因为,它潜伏在只有高倍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亚细胞器里。

在一群活细胞中滴几滴试剂,谍报员出发了。到达生物体内最最基层的组织——亚细胞器后,它们悄悄潜伏起来,直至敌人出现。每个谍报员的身材小到只有十几个埃(1=1/10纳米)

科研人员对谍报员采用了极简设计:一排长眼睛的触角”+一只带开关的信号灯,当然,还要赋予它侦查的智慧。利用某些特定分子间一对一的相互作用,触角一旦发现敌人就会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抓住它,并随即点亮信号灯钱旭红形象地解释谍报员如何工作:抓坏人的动作既可以是受体与蛋白的结合,也可以是发生在硫与汞之间的化学反应,这些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适应岗位——诊断、监测出奇制胜

尽管同属特工队伍,不同的谍报员却是术业有专攻。从疾病的早期诊断到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个个都能出奇制胜。比如,汞中毒往往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早期很难察觉。但只要捉汞队谍报员一出马,即使细胞尚处于中毒早期,也能被逮个正着。更绝的是,根据谍报员发出的光信号,医生们即可对中毒部位精确定位,甚至将整个中毒过程动态还原。

经过十年研究,课题组目前已成功设计出一批灵敏度高、专一性强的重金属检测传感器,尤其在汞离子传感器领域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钱旭红告诉记者,将来还可为谍报员配一把匕首”——让它载药或自己变身为药,准确无误地喋血病灶。当然,要将谍报员派遣至人体内的一线工作,还要做包括生物安全性在内的验证研究。

未来使命——助传统产业进化变形

手捧鲜红的获奖证书,钱旭红的内心却怀有遗憾。曾经风光无限的上海染料业随着纺织业的转移、彩色胶片业的萎缩,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上海原来的染料一厂到十五厂,还有彩色胶片厂,现在几乎都消失了。如果没了产业基础,活的染料何以生根发芽?钱旭红说,他并不希望十多年的心血,最终换来的只是几篇论文和一堆证书。

实际上,经过多年自我进化变形,染料已经新生出许多匪夷所思的形态和应用领域。比如,谍报员随身携带的信号灯由各类荧光发射团制成,它与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核心发光物质——色素,同属于染料大家族。如今,这些五彩标记物,已成为全球每个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必备耗材,可惜的是,目前我国全部依赖进口。而在一种模拟光合作用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染料充当着捕光手,其成本仅相当于多晶硅电池的1/10

钱旭红告诉记者,与一二十万元一吨的传统染料相比,新型染料的附加值极高,最贵的卖到250美元/毫克。据统计,在我国蓬勃兴起的基因芯片、基因测序等领域,约1/3的科研经费付给了国外荧光染料生产商。更让人遗憾的是,一些源自上海科学家论文灵感的荧光分子传感器,已被美国公司成功开发成商品,并投入生物医药领域应用。

 

发表评论 】【打印】【关闭
相关资讯
·绣花机:绣出农家新生活 2008年09月01日12:37
·吴江新生聚酯装置重新启动 2008年08月07日16:09
·7月份浙化联新生化纤CDP(阳离子)切片结算价及报价回顾 2008年07月30日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