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冲击的影响,中国纺织印染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当前行业的共同任务和重要课题。
第八届全国印染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技术交流会突出对印花新设备、新技术的探讨,给行业创新产品提供了科技保障。
设备创新重在提升可靠性 据中国印染行业协会高级工程师朱仁雄介绍,我国印花布占整个印染产品的比例大概在25%左右,而且近年来印花布在印染布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有逐年增加之势。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国内市场对服装、家纺、产业用布等方面的纺织印花产品将有更大的需求。 印花产品市场潜力不可低估,相比之下,国产印花机技术虽然进步显著,绝大多数印花机都采用了计算机控制,设备信息化程度有较大提高,但在机械制造、材料等方面与国外设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功能、性能和稳定性上也有一定差距,这也成为我国印花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距离的原因之一。 朱仁雄认为,印花设备要满足所加工产品的质量要求,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国产印花设备要面向未来,就必须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设备要充分满足印花工艺的要求,尽可能多适应一些工艺的变化,做到一机多用。此外,设备操作还应方便、直观,可维护性好,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工艺创新寻求环保方向 除了受到设备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外,我国印染行业在印花、染整、环保环节的工艺、技术、管理整体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也是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纺织品新型印花工艺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纺织企业投入到印花产品的开发中去。随着全球环保潮流的兴起,国际生态环保品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纺织品成为全球消费和生产的新潮流。与此同时,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染整加工成本持续上涨,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印染企业的发展,因此将印花工艺技术朝环保、节能、降耗的方向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从提高我国印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想打破欧美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利用环保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研究开发生态纺织产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东华大学教授宋心远早在两年前就曾指出,生态印花技术是以后纺织品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关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切实完成国家关于“节能、降耗”的约束性指标的需要。 国家实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来,对纺织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涂料印染、微悬浮体印染、数码印花等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成为未来印染行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其中数码印花这种少水印染工艺受到企业的普遍关注。 相比传统印染技术,数码印花耗电量可降低45%,耗水量降低30%,染料消耗相比传统印染减少30%,其他废弃耗材的垃圾处理可降低到1/30。此外,数码印花技术更能适应国内外纺织品市场“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特点,产品得附加值也高于传统印花产品。 统计数据显示,如果数码印花年产量占到传统印花产量的1%,那么在整个行业总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全行业平均万元能耗将降低0.9%,产值增加5%,行业效益增加17%。
技术创新突出生态印花
生态型特种印花技术也是时下较普遍使用的生态印花技术。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赵雪、王炜及杭州新生印染有限公司工程师展义臻在论文中指出,生态型特种印花是指在整个印花过程中均采用环保型染料和环保型助剂,或采用高压、静电等物理手法印花,对生产环境和人体不产生或产生极少危害,发泡立体印花、涂料罩印、轧花、植绒印花等几种特种印花均具有工艺简单、污染少、效率高等优点。此外,生态印花工艺还包括:利用天然染料和人工合成仿天然染料印花,应用高固色率或高上染率、高固色牢度染料印花,还有短流程印花、受控印花、应用环保(生态)印花助剂印花、应用物理和物理化学法改性及固色的印花。 生态纺织品印花技术涵盖范围很广,冷转移印花技术属于转印介质环保、印花过程环保且可实现清洁生产的一种新型生态环保印花技术。据了解,冷转移印花是指在转印过程中采用室温转移的转印工艺。最初的转移印花使用的介质是纸,既不环保,染料的转移率也不高;也有将坯布改性后再转移印花的,但这样织物就丧失了原来的服用性能。而最新研究的天然纤维冷转移印花技术,在全棉、麻类、真丝、羊毛等各种天然纤维上都可进行冷转移印花。转印过程中,它采用了一种PET薄膜代替原来的纸,这样耗能低,染料转移率高,而且PET薄膜可以回收,因此工艺流程更加环保。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400多家印花企业,但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尽管我国的纺织品生态印花技术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全行业企业要实现完全的生态加工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去年是印染行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如今痛定思痛,我们更应看到吸收应用国内外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材料、新产品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印染行业要想持续发展,就需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这“四新”为抓手,从企业的各个层面实现资源整合与多元化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