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5日是个值得书写的日子。我国第一条双组分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在江西吉安市通过了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这条生产线填补了我国非织造布设备的空白,提升了我国非织造布产品和装备的技术水平,其工艺和技术指标超过了世界上同类产品。这条生产线的制造者就是大连华纶化纤工程有限公司。
敢为人先瞄准国际先进 1991年,从大连合成纤维所和其他几个院所走出来的几位工程技术人员组建了大连华纶化纤工程有限公司,1997年成立了大连华纶化纤设备厂。其后,公司与大连工业大学建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基地,逐步发展成集工程设计、设备加工、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2000年,公司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购地16000平方米,建造了生产厂房和办公楼,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水刺无纺布工艺设备技术是国际上最先进的非织造布加工技术,被列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十一五纺织行业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指南》。它采用双组分长丝纺粘成网与水刺开纤、固结相结合的集成生产工艺,将两种高聚物PET/PA6以一定的复合比,经共轭纺丝、气流牵伸、铺网、水刺、干燥、轧光、卷绕后生产出来的一种新型非织造布。具有工艺流程短、单纤细度低、纵横向强力比均衡、纺丝性能稳定等特点,产品柔软结实,透气性好,被广泛应用于人工革基布、高档擦拭布、家纺、服装等领域。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的几个国家可以生产,国内没有先例。 面对非织造布行业急待开发的新技术产品,大连华纶人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决心一定要啃下这个硬骨头。他们组织了课题攻关研究组,在总经理黄有佩的带领下,向这个非织造布领域的高地发起了挑战。 搞过机械的人都知道,要把一项设计思想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要走的路很长,遇到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两种聚合物的性能和物化指标不同,工艺条件千变万化,纺粘和水刺两种流程如何结合,能否将长纤维开纤至超细状态等等的问题,没有资料可查阅、没有经验可借鉴,全凭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生产线的每个环节,都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许多技术和工艺堪称首创,为此,他们申请了一批专利。上百个零部件、数十项技术难点,被他们一一征服。2008年,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调整、试验,他们终于完成了样机的试验工作,组装起我国第一条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并且,成功生产出合格的非织造布产品。
厚积薄发以工程锻炼队伍 大连华纶化纤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把目标定位在打造专业从事工程总承包、化纤及无纺布工程设计、设备制造、产品开发等高新技术企业上,成为“化纤工程专家”是他们的一贯追求。公司有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化纤工程设计甲级资格证书,在现有的56名员工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有18人,还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和设备加工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 几年来,他们为国内76家化纤企业提供了162条化纤、非织造布生产线,所有生产线设计合理、设备精良,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公司还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利用超滤膜中试装置,承担了国内不少化纤厂及其他行业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环境处理工程,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8年,他们为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绍兴利达非织造布有限公司提供了涤纶纺粘法土工布设备与技术。2001年承担了国家计委的高新技术推广项目,研制了L型中粗旦一步法纺丝设备。2002年由公司自行开发、设计、制造的涤/锦复合及海岛型超细纤维生产线,被科技部批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006年承担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项目——东华大学双组分复合超细纤维柔性纺丝机项目。 黄有佩告诉记者,公司将在化纤设备新的领域不断创新,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今年,在膜技术领域,公司把纤维制备技术应用于环保项目的开发研制中将取得重大突破。另外,双组分中空桔瓣型超细纤维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在江西吉安开车成功后,根据需要再上几条生产线,使产量、质量达到完美,为提升我国非织造布产品和装备的技术水平,促进纺织产品结构调整作出了华纶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