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支助企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这些政策在湖北落实如何?省内相关企业从中得到多少支助和实惠?
近日,笔者以荆州市纺织业为“标本”,对提高出口退税率后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
结果显示,出口退税率的提高,降低了荆州部分纺织企业经营成本,减缓了出口压力和资金周转紧张。但是,从荆州纺织业总体情况看,这一政策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支助和实惠并不明显。
退税利润多被省外企业享有
2008年7月以来,国家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分4次从11%提高到16%。笔者对前2次调整后的荆州市纺织企业生产经营调查发现,荆州直接受益企业只有9家,仅占全市126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的7.1%,占有出口业务(含供货出口)的纺织企业的21%,两次退税率调整仅增加出口退税额92.9万元,只占到全年纺织服装业退(免)税额967万元的9.6%。
荆州作为传统的轻纺工业城市,纺织服装是该市传统支柱产业和主要纳税行业之一。然而,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为何企业受益不多,利润又被谁享有?
以荆州市奥达纺织有限公司进行个案解剖。奥达公司是省政府“三个三”工程中重点支持的百家大型企业之一。该公司财务负责人介绍,去年企业年销售额达27565万元,其中70%以上的产品以供货出口的方式销售给浙江、广东等省外贸公司,供货出口额达19295万元;30%纯内销,全年进项税额3369万元;按出口退税率为15%计算。
1、按企业现行营销模式计算:
应纳增值税=27565万元×17%-3369万元=1317万元
2、如果企业70%的产品实现自营出口而非供货出口,按享受“免抵退税”政策(即对出口销售环节增值部分免税,进项税额准予退税的部分从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中抵扣,不足抵扣的部分实行退税)计算:
应纳增值税=8270万元×17%-3369万元+19295万元×(17%-15%)=-1577万元。期末留抵税额为1577万元
免抵退税额=19295万元×15%=2894万元
该公司应退税额=1577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2894万元-1577万元=1317万元
出口报关、佣金、银行等费用:19295万元/6.83×0.1元=282.5万元
企业净好处=1577万元-282.5万元=1294.5万元
也就是说,若奥达公司改供货出口为自营出口,按“免抵退税”办法,不仅同样能实现1317万元的国税收入(按政策,“免抵”税额算国税收入),而且还可以获得1577万元的退税,扣除报关费、佣金等费用,企业最终获得1294.5万元的净好处。而这些利润全部被浙江和广东等外贸公司瓜分,企业未得到任何好处。
鄂企未享出口退税政策主因
纺织企业不能从出口退税率提高中直接受益或受益不多,不仅不利于纺织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不利于加快我省纺织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企业“打天下”的能力不足。荆州市纺织服装企业多以低廉的价格、低档的设计、低微的利润赖以生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打天下”的能力不足,只能借助浙粤的纺织外贸公司拓展市场,诸如出口退税等大量“政策性利好”只能拱手让人。
企业争取国家退税政策的意识不强。部分纺织企业只顾“埋头拉车”,对如何享受国家政策优惠的运作方式了解不透,更谈不上用活。
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服务不到位。部分纺织企业在供货过程中,信息掌握不及时,对出口退税率变化反应不快,与外贸企业或外商在议价时不能掌握谈判主动权,大量利润拱手相让。
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减弱、企业应对乏力。受海外订单减少影响,部分企业营销方式由自营出口转向供货出口或直接由出口为主转向内销为主,有的则实行了转产。荆州多数纺织企业销售方式以内销和供货出口为主,无法直接分享政策实惠。
如何助力企业借政策过冬
据调查,省内类似奥达公司这种“境遇”的企业还不少。笔者建议:
加大出口退税等促进行业振兴政策的落实。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我省工业产品出口仍面临下行风险。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不可盲目乐观,应扶持企业引进外贸人才、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营造宽松金融信贷环境等,不要将服务停留在口头上。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有利于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出口方式。支持企业在沿海设立对外窗口,或成立工贸公司,或依托外贸公司实行委托代理出口,改变部分企业主要通过供货出口的现状,拓宽对外销售渠道,充分享受退税政策。
加快企业调整升级步伐。上述个案的重要原因是企业外向度不够,加之缺乏专门的外贸人才和专业化的服务,在拓展海外市场上既“走不出”,也“走不远”。企业应抓住出口退税率上调的机遇,大胆走出去,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