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韦斯·科布里于1997年创办了一个“好消息网”,她每天在互联网上浏览各类信息,搜寻诸如“乐观情绪提振佛罗里达州楼市”、“研究人员发明灭蚊激光装置”、“狗妈妈收养猴宝宝”等令人快乐的好消息,然后发布在网上。科布里去年5月开始实行会员付费订阅的运营模式,收费为每人每年24美元。不承想几个月后,随着金融危机来袭,访问量迅猛增长,2009年初至今新增用户数百名,用户总数超过1000人。正当一般媒体充斥着含有“危机”、“债务”、“愤怒”等字样的头条新闻时,“好消息网”成为越来越多人调节心情的一方乐土。 危机之下,人们更需要好心情。美国历史上的经济萧条时期,娱乐业却异常兴盛,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这可能与人们逃避现实、不愿面对财务现状的心理有关。1929~1933年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时,好莱坞却进入鼎盛时期,喜剧电影迅速崛起,查理·卓别林、马克斯兄弟等喜剧明星受到人们的狂热欢迎,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标志。 随着危机下消费趋势的变化,一些大品牌纷纷推出快乐营销,以迎合人们对好心情的渴求。百事自2008年宣布新的“微笑”标识以来,以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口号、不同的产品来应对肆虐的金融危机。其在纽约时代广场推出的新品牌形象,利用新的“微笑”标识中的“O”,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O代表乐观 (Optimsm)、快乐 (Joy)、爱(Love)、希望(Hope)等,鼓舞人们在经济衰退时,更要保持乐观、快乐的态度。老对手可口可乐也在随后发起了一个名为“打开幸福( Open happiness)”的推广活动,其中的一个广告最能体现所要表达的信息:在欢快悠扬的背景音乐中,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第二人生”,他们可能是游戏中的超人,也可能是怪兽,也可能是游戏中的小姑娘,他们或在读书,或在玩游戏,或在购物,悠闲自得,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广告的最后,一个游戏中的怪兽、现实中的美女抢喝了广告中男主角的可口可乐,两人相对的莞尔一笑,让我们再也不怀疑打开一瓶可口可乐就是在“打开幸福”。 这种营销策略出现的背景想必不用多言,金融危机使很多人处于失业的困境、无力偿还房贷的窘迫、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之中,悲观、低迷的情绪弥漫在很多美国人的心中,百事和可口可乐希望能够营造快乐、乐观的气氛,来表达品牌的特性。 另外一些公司则试图开发出开心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英国一家巧克力公司趁金融危机推出了一种名叫“信贷危机”牌的巧克力,销量还很不错。原因很简单,因为巧克力不但吃起来香甜可口还能在大脑中释放复合胺,帮人赶走沮丧情绪,舒缓压力,所以在经济危机时,它的销量增长在众多食品中傲视群雄。 不管是巧克力的热销,还是好消息网的走红,其实都在提示我们,在全球经济萧条心理灰暗的时期,人们是多么需要快乐,以快乐为主题进行营销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对于商家而言,重要的也许不是经营什么,而是如何细化经营,在经济危机中开发一些创意独特、卖点突出的产品,展开以开心产品、乐趣卖点、幽默表达、轻松参与为要素的快乐营销,让消费者在购物消费的同时获得快乐体验,也许更容易捕捉到危机下潜藏的商机,在寒冬中找寻到新的商业势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