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服装企业“转战”内销,不是简单地转换方向,把原本对国外的方式平移到国内即可。他们需要创新,创造新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然而,生存是当下第一要务。即使外销之路依然浓雾弥漫,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分力投入内销“战场”,却是无奈而艰难的抉择。
外贸服装特卖“求生”
订单锐减甚至为零,或者海外合资方、采购商突然倒闭,如今,国内的外贸服装企业随时可能遭遇这样的情况,导致资金链时刻可能断裂。
依靠内需市场消化出口库存,也许是短期内的惟一“救治”办法。
2008年12月23日至26日,杭州市体育馆,外贸服装特卖会,临时搭建的展台前人潮涌动。
2009年1月15日至21日,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举行2009浙江外贸与品牌服饰精品特卖会。
2009年2月28日,延安路516号广发大厦,杭州女装春装特卖会,是去年“金融海啸携手共渡”浙江外贸企业“双对接”活动的延续。
……
除了以上大型展会特卖,还有众多外贸工厂和公司的Factory Store工厂店特卖,以及Outlet特卖商场等等,一时间,杭城外贸服装特卖成风。
“因为金融风暴,厂家出口受影响,他们直销,我们也买个实惠。”已经赶过好几场特卖会的杭州市民沈月清对记者说,这样的机会很不错,过年时去的那次她就给家里人和自己买了六七件衣服,质量好、价格合理是最大的吸引力。
在某大型特卖会的现场,记者看到的不仅是血拼得异常过瘾的消费者,还有颇感意外和欣喜的商家。某外贸男装企业参展商负责人顾先生对记者说,“我们不盈利,主要是把存下来的尾单推销掉就可以了。”
参展商虞先生则说:“以前我们外销很简单,就是靠订单,如果不是有现在这样的机会,我们还不会认识到其实国内13亿人口的市场才是真正应该重视的。”
15元的T恤,20元的衬衫,50元的外套……远远低于商场的价格,又加上是外贸货,令消费者的购买欲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特卖展会毕竟是有限的,而Factory Store形式的特卖,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了解和接受,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消息,趋之若鹜。
事实上,这股特卖风不仅是在杭州盛行,在上海、北京等许多大城市也都日渐升温。
今年3月以来,上海服装集团依托上海服装节,已在虹口足球场、光大会展中心举办多场酬宾特卖会,大多数参加企业都是遇到出口困难的外贸加工企业。外贸工厂进特卖会,省去大量流通费用,由于产品价格低廉,不少款式还是国际最新潮流,所以开一场,火一场。4月初,记者来到这家有3000平米的外贸特卖商店,超低的价格必然会使其被上海市民口耳相传。
“真正的外贸服装一般来源于出口服装生产企业。”一位谙熟外贸服装生意的老板透露,外贸服装款式设计大多由客户提供,面料则根据客户的要求在国内选购或从国外进口。厂家在生产时,往往会比客户要求的数量多出几件,防止因为服装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件额不足,但是这种多加工生产的服装数量不会太多。除了那些比订单多做的部分或者是次品、检验不合格者,其他的外贸服装就是仿造品。
在杭州上塘路的钱江小商品市场对面,有家外贸库存服装市场,自去年媒体报道后,知名度逐渐扩大。在那里,价格实惠的衣服确实不少,不过还有不少价格也不低,而且有许多一看就能识别出不是外贸货。“你要真正识货,就可能在里面淘到几件外贸的,不过数量不多。”一位卖家轻声对记者说。
然而,对于外贸库存特卖在各大城市受到热捧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应该是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人们的消费观确有改变,口袋里的钱少了,就希望用更合理的价格买到质量较优的商品。在这样的消费心理下,商家急于抛售的库存外贸服饰就成了极佳的选择。价格低、质量又好的出口转内销商品,自然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可是,虽然赚到了人气,但纺织行业感受更多的却是苦涩。
“保稳促调”:生存后的发展
当大多数外贸服装企业对自身出路感到很茫然的时候,各级政府也在作同样的思索并付诸积极的行动。
事实上,为帮助纺织业走出困境,国家已出台了多项举措。如4月1日起,国家宣布把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5%提高到16%。这是所有行业里最优惠的政策,就是为了要把纺织的支柱作用发挥出来,让企业能有良性循环,度过这个严冬。
近来,杭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外贸处处长邓健特别忙,时间持续近一个月的广交会于5月7日结束。此时,邓处长才回到杭州,而带回的讯息则是新鲜且严峻的。
此次广交会在各界看来,确实有着“特别的意义”。在庞大的广交会展厅里,原本令人赏心悦目的各种服装和纺织品,眼下似乎都被金融危机抹上了些许的灰色印迹。在第105届广交会上,三期所展出的纺织服装行业的成交状况不容乐观。
在交易会上,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前国家政策面频吹暖风,对广大纺织企业渡过难关起到了很重要的扶持作用。
“国家连续提高纺织品行业的出口退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出口企业的产品议价能力。”广州市中之豪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志勇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有意见认为出口退税的利益部分归了外商,但总体看,有关措施对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住已有的市场份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尽管政策面暖风频吹,但全球市场持续萎缩的局面不改变,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形势就难言好转。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30%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纺织工业产品量价齐跌,去年纺织品服装出口较上年下降10.7个百分点。预计今年纺织品整体出口增速仍将继续放缓。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期待政府调控能给企业更大的扶持力度。
此外,杭州中茂帕恩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风雷也对记者说,他希望政府能多起到引导的作用,比如积极引导并帮助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等,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更系统更长期地对行业进行调研,以专业人士的认识来制定政策和规划。
就此,浙江省商务厅外贸处的相关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浙江的外贸服装企业不论在数量还是实力上,在全国都居领先地位,所以有典型意义。对于纺织品行业,国家层面已出台许多扶持政策,力度也很大。就浙江省来看,在去年底认定公布了首批200个浙江出口名牌,其中外贸服装品牌就有51个,占1/4。在金融危机下,创品牌创名牌的意识就显得更突出。为了扶持浙江名牌企业走出去,政府会帮助其参加国外著名展会,支持品牌技术研发,并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等。此外,品牌保护意识很重要,在相关国家要对自创品牌进行及时的注册,政府在这方面会给予资金补助。”
“当然,这种政策扶持将会体系化,形成全方位支持。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积极培育和发展各自区域的品牌,这对企业和政府来说是双赢的。有重点地选择创名牌的企业,而不是所有企业一拥而上,加工方面见长的企业就应该发挥自身所长。”
对于当下不少外贸服装企业谋求内销之路,该负责人表示,“两条腿走路,多一条路子,对于现在处在困境中的企业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过,很多以前没有内销经验和基础的企业在这方面发展将会很难,国内的经济环境和销售模式还很不规范,远不及国外成熟。但在若干年后,当我们能像美国那样,内销外贸完全融合为一体时,外贸企业的内销之路也就真正畅通了。”
4月24日,国务院全文公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2009年至2011年,我国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有八:稳定国内外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实力。《规划》最根本、长远的意义,就在于促进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这两年,将是中国外贸服装业异常艰难的两年,探索内销新路不易,将品牌推向国际也不在朝夕。“保稳促调”是政策指引,应相信生存后的发展将会有开阔的前景。(编辑 羽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