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接代最近接到了不少媒体打来的采访电话,话题无一例外都是围绕他及他的团队历经一年时间研发的“机织物退染一浴法”新工艺展开。
5月7日,国家科技部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来到李接代所在的福建石狮万峰盛漂染织造有限公司,对“机织物退染一浴法”工艺进行考察鉴定,鉴定报告的结论是“国内外尚无成熟的应用案例,‘机织物退染一浴法’新工艺具有新颖性”。
石狮当地的电视台及媒体对鉴定过程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前一直低调的万峰盛漂染织造有限公司以及“机织物退染一浴法”很快就在当地及纺织业界广为人知起来。
退浆染色合二为一
据了解,“机织物退染一浴法”新工艺将传统的退浆染色两浴法改为退染一浴法,除适用于涤纶及其混纺机织物外,通过微调加工浴PH值,也适用于锦纶及其混纺机织物。
李接代介绍说,该项新工艺的关键技术有两项:一是使用公司自行研发的特效阴离子型退浆剂WFS-001和阴/非离子多功能表面活性剂,它们一方面能对浆料具有退除和稳定分散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将加工液pH值稳定的控制在8.8左右;二是使用耐碱性匀染剂及碱性pH值缓冲剂,分散染料用碱性工艺染色,能稳定地控制PH值在8.5~10,获得优质退浆和染色效果。
对于该工艺下的染色效果,鉴定报告指出,“退染一浴法”加工产品品质的染色性能指标和物理机械性能不低于常规退浆、染色两浴法工艺加工产品品质。机织物应用“退染一浴法”工艺后,其匀染度、鲜艳度等都达到甚至超过了原来的两步法工艺,尤其是使用一浴法工艺的机织物在纰裂强度指标上优势比较明显。
此外,由于工艺流程大大缩短,该项工艺的节能减排效果也十分显著。这一观点有万峰盛公司半年多的实践数据作为佐证:相比传统工艺,使用该工艺印染加工时间缩短了50%左右,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减少了50%左右,用电量减少了50%左右,用煤量减少了40%左右,节约综合成本45%左右。
创新是逼出来的
两年前,万峰盛漂染织造有限公司在原有针织染整生产线的基础上,决定新增一条机织布生产线,主要用于加工涤纶、锦纶面料。但是,扩大生产规模带来的成本上升、能源紧缺等压力随之让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我们必须先求生存,再求发展,”
李接代回忆说,“当时董事长郑焕卯号召全体员工将工艺创新作为企业的突围路径,并且投入500万元资金支持我们研发机织物印染新助剂。”
正式的研发小组成立于去年5月份。经过反复的研究实验,李接代和他的同事一起研发出了分别针对涤纶、锦纶纤维机织物的特效退浆助剂,随后他们通过“地毯”式搜索,从国内现有的染料产品中筛选到适用于退染一浴染色工艺的染料,在对染浴pH值、特效退浆助剂的用量和升温速率等变量进行大量的正交试验后,他们优选最佳方案,并最终确定了适合涤纶、锦纶机织物碱性染色的完整方案——“退染一浴法”染整新工艺。
经过一年多实践摸索,个中艰辛及遇到的难题李接代不愿多谈。而让他印象深刻的却是在研发过程中企业同时也面临了资金困难和融资问题,“董事长当时冒着风险进行民间借贷,解决研发的后顾之忧,现在我们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电话那头的李接代激动地说。
他透露,由于该项工艺正在申请专利,因此目前还仅限于企业内部应用,并未进行大范围推广。
期待“密码”公开化
短流程工艺近年来一直是印染行业科研成果集中的重要领域,但大多数短流程工艺还停留在试验阶段,并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在该工艺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东华大学教授毛志平的印象中,国内早前亦有人研究过退染一浴法工艺,但万峰盛应该是第一个将退染一浴法工艺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据李接代介绍,万峰盛机织溢流生产车间24台溢流染色机采用新工艺后,目前已形成900多万米的月生产能力(以前传统工艺月生产能力只有360万~460万米),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节约生产成本30%左右,直接经济效益增加一倍以上。
“机织物退染一浴法”新工艺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能减排等指标上表现突出,不过专家们也指出了该项工艺的局限性。
毛志平教授认为,该项工艺只适用于上浆少的化纤织物或是含少量棉的化纤混纺织物,针对含杂质较多、上浆量多的棉织物等天然纤维织物的“退染一浴法”工艺,今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梅士英教授亦赞同这一观点,她补充说道:“该项工艺的染料用量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分散染料一般在酸性条件下染色,而在该工艺的碱性条件下染色,染料的染色性能会受到影响,造成色度偏浅,因此该工艺需要比在酸性条件下多增加5%~12%用量的染料方能达到一样的色光效果;此外,退染一浴的环境下,退下来的浆料也会减慢染料的渗透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会增加染料的用量。”
不过两位教授均表示,目前化纤织物在国内所占比重较高,约为60%~70%,因此,该项工艺对国内众多的化纤面料生产企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行业内极具推广价值。
采访中,李接代将该项工艺比喻成万峰盛的技术“密码”。在申请到专利之后,李接代希望由他研发的这项工艺能够推广开来,让其他企业能够利用这个“密码”,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编辑 羽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