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在路上-恒力集团15年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吴迪 梁莉萍 在同行业眼中,他潜心研究化纤业行业的发展脉络与趋势,对行业发展了然于胸。他多次做出的果敢决策让企业攀上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高峰…… 在员工口中,他是一个易于亲近,且严守诺言的好老板。他承诺每月15日发工资,15年来雷打不动…… 在盛泽人的心中,他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传奇,却又不断地回馈社会,造福家乡…… 陈建华,恒力集团公司董事长,从以369万元购买吴江化纤织造厂,到如今拥有总资产120亿元的恒力集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只用了短短15年的时间。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他也从一个小小的个体经营户蜕变成民族 化纤工业的领跑者。 纵观陈建华15年的企业缔造过程,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又大开大阖,气势豪迈。这一看似传奇般的企业崛起之路,更凸显了陈建华的与众不同。他脚踏实地,却不追逐蝇头小利,擅长谋略在前,成事之后。他顺时局之势,的地利之便,享人力之和,以视野描绘蓝图,以胸怀架构团队,以气魄布局市场,大业之势已了然于胸。 恒力营盘 回顾陈建华的创业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从白手起家到事业有成的标准版。 第一次创业,陈建华凭着直觉,勤劳和悟性,不甘于满足现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体制转轨的夹缝中,他用收购废丝攒下来的钱。用一种执着,勤干,肯吃苦的精神开始了他白长丝的生意。 1994年5月,冒着举债的风险,陈建华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收购了镇办企业园吴江化纤淘汰了有梭织机,引进了网络车。 1994年陈建华买下吴江化纤织造厂后,用自己有限的资金添置前道网络整经设备,以销售丝轴的方式外发给农户家庭织机,织成德布匹由吴江化纤织造厂收购,一下子促进本地老百姓开出了600多台织机,同时趁热打铁鼓动其他经营户积极经营纺织产品,使本地外发加工织机在短期内达到8000多台。 1998年10月,为了彻底改变落后面貌,适应纺织市场发展趋势,吴江化纤织造厂购置了第一批喷水织机,引进韩国产整浆并,这又成为吴江市纺织行业技术改造的领头羊。自此,增资扩产的步伐越走越宽,新建浪 三分厂和宏建分厂,织造规模年年有扩展。 2002年的陈建华在思考酝酿着他的第三次创业。这一次,他以睿智,气魄和高瞻为前轨,以大手笔做支撑,全力打造“化纤航母”。同年11月,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32亿元,引进两套各20万台德国吉玛公司生产的聚酯生产装置,配备120台日本,德国产DTY高速加弹机,项目总投资32亿元,生产能力一下跃居全国化纤行业前列,成为我国大型化纤生产基地之一。 2003年11月,在陈建华的精心运作下,(中国)恒力集团成立。同年12月,他又认购了吴江同里湖度假村,参股建设苏州苏盛热电有限公司。 2004年2月28日,恒力化纤40万吨熔体直纺A线工程按计划顺利投产;同年5月18日,恒力欢喜年产20万吨熔体直纺B线顺利投产 。 2007年1月18日,总投资18亿元的恒力化纤2期年产20万吨超亮光丝项目建成投产。 2008年,全球宏观经济形式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经济发展的各种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恒力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加大新品研发力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同年10月18日,恒力化纤年产20万吨涤纶工业丝项目隆重奠基…… 2009年,恒力投资新建恒力(宿迁)工业园,全力打造宿迁织造基地,5000台织布机,5000台倍捻机进驻工业园……一个集织造,纺丝和新型纺织品研发于一体的纺织品基地呼之欲出。 先觉行动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先路。”15年的几何发展,使人们更愿意把陈建华的成功归功于运气,但熟识他的人却更钦佩他的眼光,魄力于胆量。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许多纺织企业而言是一场灾难,但陈建华却把灾难变成了机遇。1998年,陈建华引进了306台国际先进的喷水织机,当时的价格是12.8万元/台。然而,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后,喷水织机的价格一路下滑,最低时只要6.8万元/台;于此同时胚布的价格也一落千丈,从1.5元/米跌至0.25元/米。“那是企业成立以来经历的最大一次打击,但是我想,只要人还要穿衣服,布就不会没有需求。于是决定逢低吸纳,继续大量购买设备,摊低设备成本。”陈建华以过人的胆识,咬紧牙关,陆续购买了500台喷水织机。到了8月份,织造业复苏,利润率回升,陈建华不仅挺了过来,而且还借机扩大了规模,夯实了基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进入“寒冬”。但对于陈建华来说,这又是一次扩展的良机。 “企业运行好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困难的时候怎么办。”陈建华未雨绸缪的独到眼光,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在亨利减弱到最小。“任何行业都有周期性,有涨就有跌,有跌必有涨,就如一年四季更替。纺织行业要看到困难,更要看到机遇。全球67亿人,人人要穿衣,这是纺织业的基本立足点。市场上,我们民用丝的价位和其他企业相比遥遥领先。这是由我们产品的品质决定的,过硬的产品质量为我们提升了价格空间,业增强了我们抵抗风险的能力。”针对此次金融危机,陈建华指出,要在设备,技术,管理,向高端优化客户群体四个方向发展。 加快设备技术升级改造。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调,欧元贬值,增值税转型等,经济周期下行也让投资成本下降50%,企业进入低成本扩展的好时机。2008年10月18日,恒力年产20万吨工业丝项目奠基,此举将使恒力成为全球大型的工业丝生产基地。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项目引进的是世界上先进的8头纺设备,但价格却同比下降50%,相比传统的4头纺设备,生产效率提高一倍,而产品利润则可增加每吨1500元。 提升技术水平,引进高端人才。金融危机时期,也是人才流动活跃时期。盛泽一些目光长远的企业,在人才引进储备上始终没有放松。目前,恒力集团有各类中高级专业人才500多人,多年来引进来自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资深化纤业专家30多名,组建高新产品研发团队,不断开发出高附加值的差别化化纤新品,并被国际化纤市场所认可。 深挖内部管理潜力。恒力集团平均产品价格比其他厂家每吨贵600元至800元。出口量占总产量的38%,位居国内钱列,这就是管理出效益。陈建华表示,恒力集团始终严控纺丝质量,生产效益高,产品有较好的染色度,质量稳定。 向高端化方向优化客户群体。欧盟,日韩等国家还拥有一定量的高端纺丝,织造产能,国际高端市场还有很大空间,国内纺企拥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如果这些高端市场份额被我给的纺企占领,他妈将无法生存。“产品质量要让客户认可,纺丝企业要人织布企业认可,织布企业要让服装企业认可,服装企业要让服装销售商认可。”陈建华说,纺织产品要提升档次,必须要多跟中高档客户群打交道。恒力的高端客户群,就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国际著名服装品牌。恒力集团自主研发的吸湿排汗功能性纤维,全面被多间国际知名运动休闲服装品牌认可。 精准的眼光和过人的胆魄让人们对陈建华肃然起敬,尽管可能是无意识的,但陈建华显然再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行动编制着自己的五子天书,尽管话语中没有滔滔不绝的理想革宏远,但你依然能够感受到他对未来的无限追求。 重装上路 在亨利的接待室里,一个由日本三井株式会社赠送的日本雕塑十分抢眼。“现在已经不是自然经济的时代了,现在时大棚经济时代,技术决定产品价值。在产品创新方面,我们要向东丽,帝人,台塑等一流化纤企业学习。实际上,恒力和这些企业在设备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我们所欠缺的就是技术。”陈建华对于和世界一流化纤企业的差距豪不隐晦,“但是有一点事肯定的,只有这些企业还存在比我们优秀的地方,那就证明我们还有发展的潜力。” 事实上,恒力集团在创办之初就确定“创新”为立业之魂。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恒力集团始终着眼全球,在设备更新,科研开发,企业管理方面不拘一格,走出了一条“高起点,高投入,高效益,低消耗,零污染,和谐共进”的创新之路。2004年,很里集团在涉足化纤行业不久,就以“高起点,高标准”以及后发优势抢占了市场制高点,打破了国际化纤长期存在的“以大求胜”的竞争模式。在很多化纤企业还未摆脱常规产品低水平竞争的时候,恒力集团就开始在差别化纤领域拼杀了,目标直指国内高端市场以及欧美市场。 打造国际名牌,“拳头产品”是关键。目前,恒力集团生产的“恒远牌”半消半涤纶长丝凭借技术领先和品质精良,顶替了同类外国进口产品,并成功参与了欧美等高端国际化纤市场的竞争。该产品能够于当今世界该品种技术领先的日,韩,中国台湾等地生产的同类产品抗衡,而且在生产难度相对较大的多孔丝领域,声名显赫。超亮光丝作为新产品开发的主攻产品,一经投产就以强势冲击了一直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国内中高档有光丝市场。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取决于其技术实力,成功的市场开拓背后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持。恒力集团在化纤纺织行业一路领跑,不但是因为其拥有世界一流的化纤生产设备,也得益于再科研开发上的创新于突破。恒力集团的研发中心建在了化纤高端市场的前沿,先后在德国法兰克福,日本大阪等著名城市成立“恒力研发中心”;聘请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化纤界资深专家,为企业进行高端差别化产品的研发;在国内,恒力集团于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建立“恒力产学研基地”。目前,多种规格的产品被认定为“高科技产品”,自主开发的吸汗速干纤维业成绩斐然,被众多国际知名运动服装品牌指定为原料。 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陈建华已经把明天的超越看成生活和行动的习惯。因而,他不需要高喊着战略,他会努力实干,不求惊天动地。更不屑于空泛的夸夸奇谈。面对这样的企业老总,我们没有办法用动机去定义它的行为方式,不管是追求财富,或是追求名誉,他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创造价值,为所有可能的受益者,因为他要创造出全新且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 和谐发展 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是恒力的重要发展思想。自创办企业以来,恒力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主动发展循环经济,总投入1.8亿元,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显著。恒力集团 全面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实现了企业污水零排放;集团下属苏州苏盛热电有限公司实施循环硫化床项目,进行深化脱硫处理,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减排量达50%以上;兴建“沼气回用”项目,把废水处理厂厌氧处理部分产生的沼气回收,并作为清洁能源供使用。目前,集团食堂已经全面启用沼气提供燃烧能源…… 陈建华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该“两手抓”;环境保护应该受到更高的重视。努力建设生态型企业,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这是恒力的重要发展思路。 2008年,恒力投入2亿元兴建了空压站,每年可节约6万吨标煤。2009年,恒力又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生产工艺,预计每年可节约3万吨标煤。恒力集团的节能减排举措得到了业内的肯定,继2008年被江苏省评为“环境友好企业”后,今年又被评为“中国化纤行业环境友好先进企业”。 “深知自己,也知世人。”觉擦织机,觉擦别人,最终明乐世界的价值。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陈建华始终明了这一点,给员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老板人很好,年轻有为,希望将来也能像他一样。”这是记者在采访恒力员工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年仅38岁的陈建华无疑已经成为员工们争先效仿的榜样。 为了实现员工和企业间的和谐发展,陈建华从点滴积累到系统总结,形成了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诚信为本地经营文化三大系统为支持的恒力集团独特企业文化,他以“从距离中寻找接近”为经营哲学,以“平常心态、了解自我、创造亲和、自然发展”为核心理念,并在实践中积累,在发展中完善,对企业发展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2000年恒力集团组建外销公司,在我国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中率先聘请职业经理人,放下营销权,下放财务收支权限,为期提供广阔的经营空间,促成企业所有权于经营权的分离。全力层层剥离,促使恒力集团不断突破家族式管理的局限,大步迈向现代化企业。与此同时,陈建华与员工、干部的近距离交流永远不会放弃,他身体力行地倡导这样的管理风格。 诚信与客户、诚信于员工、诚信于政府、诚信于社会,陈建华始终坚持这四大诚信为恒力经营之本。恒力视用户为长期的利益同盟,时时处处为用户着想,千方百计让每一位用户的利益得到保障。陈建华深知人才是企业兴盛的根本,始终坚持尊重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原则,唯才是用。恒力一直致力于为员工提供最充分的生活环境,全新的生活区应有尽有,公寓、餐厅、银行、超市、话吧、阅览室、录像厅、浴室等,为员工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恒力集团还通过组织恒力俱乐部,举办恒力篮球赛等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员工才智,使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 一种伟力,在那些敢想、敢为、负重、淡薄而坚定地企业家身上聚集,推动社会前进,产生巨大的刺激作用。陈建华在某种程度上,就聚集着这样的伟力。没有什么依仗,他硬是白手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恒力的快速发展,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中国纺织力量成长壮大的独特轨迹,业凝聚了掌门人陈建华的心血。 “强者的有为,关键在我们能否凭仗自己的意志坚持我们正确的理想和原则:凭仗我们的毅力实践信念、责任和义务,运用我们的知识创造丰盛精神和富足的家园。”李嘉诚如是说。 陈建华,这位中国化纤业的领跑者,15年来用理想丈量行业的高度,用胸怀容纳行业深度,用实际行动印证中国化纤业的崛起,并将以“不断学习,持续创新”的精神继续书写中国化学业华丽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