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住我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的机遇,陕西省政府近日研究通过了《陕西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陕西纺织工业基础较好的特点,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培育优势企业,努力将陕西建设成为国家功能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全面实现纺织产业升级。
纺织工业是陕西省的传统支柱产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全省纺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04亿元,较上年增长15.95%;全行业从业人员在13万人以上。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陕西省纺织产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进一步显现,纺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针对行业现状,陕西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近3年发展目标是: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到2011年,力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就业规模有所增加,3年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化衣着类产品生产,扩大装饰类产品生产,发展产业类产品生产;加快服装产能提升,使服装产业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纺织业中的比重由2008年的10%提高到2011年的20%左右;科技、品牌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用工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8年的3.5万元/人·年提高到2011年的5万元/人·年;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知名服装品牌。 陕西纺织振兴规划提出,陕西纺织近3年要“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科技进步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全局相结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各行业的重点任务是: 棉纺产业通过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技术装备,到2011年国内先进水平技术装备比重力争达到65%;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产品的比重,2011年分别达到50%、70%、70%和30%;扩大高新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复合型化学纤维等的开发应用,提高差别化纤维使用比例。 印染产业重点发展具有优势的防红外、耐高温等功能性纺织印染和后整理加工技术,扩大宽幅酶处理、功能性纺织品印染加工生产线。强化工艺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开发汉麻织物、竹纤维织物、高新技术纤维织物的染整技术,全面提升陕西省印染产品的档次和产业链配套能力。 丝绸产业要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不断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优势,增加高档丝绸面料及蚕丝被产业规模,形成300万米真丝织绸,30万套真丝服装生产能力;开展桑蚕综合利用研发,力促500吨捻丝、1万床蚕丝被生产线达产达效。中央和省级“东桑西移”专项资金将加大对安康丝绸工业园的支持,努力将安康打造为西北丝绸加工制造中心。 服装行业要以功能性服装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品牌优势显著、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功能性服装产业,把陕西省建成全国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发生产基地。同时,推动自主品牌建设,实施名牌战略,重点培育伟志、羊老大、七只羊和金翼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服装自主知名品牌。 新型纺机装备产业,重点支持在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的恒鑫纺机公司的精梳机,宝成机械公司的并条机,经纬纺机、普生公司和升跃公司的喷气织机,德高公司的印花机,长岭纺电的纺织电子测试仪器等。通过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和机电一体化水平,使陕西成为全国新型纺机装备及检测仪器研发生产的重要基地。(编辑 羽熙)
|